感受青铜时代
在八百里秦川西端,有一座形似馒头的小山包。大约在远古时代,发源于陇西渭源县的渭河,像一条不可一世的巨龙,出鸟鼠山,穿宝鸡峡,摧屋拔树,滚滚而东。没成想却在宝鸡市区的东南方,被这个坚硬如铁的小山包挡住了去路,久冲不过,不得不在这里绕了个大湾。从此,这个小山包就有了一个名字:石嘴头。唐朝初期,在这里又发现了十个雕有石鼓文的石鼓,因而又名曰石鼓山。2009年,宝鸡市政府在这座荒山上建起了两座巨型建筑:一座是中华石鼓阁,宣扬石鼓文化,让人们体味宝鸡深厚的文化渊源;一座是青铜博物院,宣扬宝鸡为青铜之乡,让人们追忆那个遥远的青铜时代。
每日上午9时,你站在石鼓山下往西张望,就会看到一座城堡式的巨型建筑,在旭日下舒展着雄姿,建筑顶端一面巨大的既似铜镜又似时钟的造型,象征着历史的沉淀与岁月的迁延,引起我们对逝去岁月的敬畏。这就是位于石鼓山东侧的青铜博物院。
青铜博物院是宝鸡人的骄傲,因为它记录着两千多年前,周秦王朝在宝鸡这块地方发祥的一段历史。这段历史,恰是同中国历史上与青铜时代相对应的奴隶社会的兴盛期,是人类社会经过野蛮的原始社会的漫漫长夜之后,迎来的一段新的文明。
走进青铜博物院,四个宽大的展厅和摆列成序的青铜器展品,依次映入眼帘。据介绍,青铜博物院总建筑面积3.48万平方米 ,仅三楼开放的主展厅面积就达4000多平方米。展览主题为“青铜铸文明”,分为“青铜之乡”、“周礼之邦”、“帝国之路”、“智慧之光”四部分。展出包括何尊、折觥、墙盘、逨盘、爬龙在内的1500余件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借助现代化的声光电的配合,以宝鸡历史发展为主线,向人们展示周秦文明的灿烂成就和青铜器之乡的独特韵味,及其对我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
我对这些文物及其部分复制品,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 ,一一进行了观察考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奴隶主贵族享用的生活奢侈品,其造型之宏大,工艺之精致,就是在今天看来亦应为之惊叹。那一组大小不一的编钟,那高近一米,重200余公斤的大盂鼎,那铭文长达32行499字的毛公鼎,还有簋、爵、盉、鬲、盘等,这些酒器、食器、祭器、乐器,都向我们展示了当时贵族们花天酒地、“钟鸣鼎食”的生活情景,更加深了我们对《诗经。伐檀》中关于“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一段描写的理解。加之看到布展人员制作的一组奴隶下跪举盘,供奴隶主盥洗的造像,令人竟为之愤怒。那真是一个黑暗的年代!
可是陪同参观的专业人员说:别!且别一般性的诅咒那个奴隶时代,它是青铜时代的必然产物。早前的原始社会也许更加残酷,那时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生产的物品仅够自己活命,所以部落之间战争的胜利者,对所获的俘虏是全部杀掉,一个也不留的,因为他无法让这些人为自己服务啊!而青铜器是一种新的生产力,人们可以生产更多的东西,自给有余,才有了社会分工,可以腾出一部分人担任管理和从事文化工作,才有了这些奴隶主贵族啊!所以,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是向文明前进了一大步。况且奴隶主也有好坏之分,商汤周武比之夏桀殷纣,就要好一点么!制礼作乐的周公姬旦,儒家的创始人孔丘,不是都产生于奴隶社会么!
是啊!是奴隶们创造了历史,但他们创造的成果却由奴隶主来享用。有什么办法呢,这就是历史,历史唯物论的法则。但不管怎么说,奴隶们的智慧和才能,还是通过这些出土的器物流传了下来。
我首先注意到国宝级文物何尊。何尊造于西周时期,1963年出土于宝鸡市东北郊的贾村。口圆体方,通体有四道镂空的大扉棱装饰,颈部饰有蚕纹图案,口沿下饰有蕉叶纹。整个尊体以雷纹为底,高浮雕处则为卷角饕餮纹,圈足处也饰有饕餮纹,工艺精美、造型雄奇。铜尊内胆底部有一篇一百二十二字铭文,而其中“宅兹中国”,这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
我还注意到1978年宝鸡市杨家沟乡太公庙村出土的一组编钟。这五件秦钟,形制、文饰沿袭了西周甬钟风格。甬钟结构酷似两块相扣起来的瓦片,因其顶端立有中空的圆柱状“甬柱”而得名。主要由甬、舞、钲、鼓四部分组成。钲部设有36枚突起的乳钉,每面各有18枚,分为左右两区,每区有三组,每组三枚,其间还有各种繁复的纹饰;鼓部下端收口多作月牙形。编钟按大小排列,据说演奏时,大钟的声音震荡时间长,因此,不设敲击点;而小钟在其鼓部设敲击点,可以敲击出音韵准确的正鼓音和侧鼓音。所以,甬钟多为双音,为的是用较少的钟,构成完整的音阶。这一切,使编钟具备了显示帝王权力的凝重、威严及神圣感。这都充分显示了古人的音乐才能。
我还参观了展馆人员制作的从制模到浇铸青铜器作坊,惊叹我们的祖先3000多年前,就掌握了如此技艺,不禁肃然起敬。
参观到这里,我才意识到,展馆人员把四个馆中的一个馆起名为“智慧之光”的高明之处。
此时,我忽然想到不知是谁说过的一句话:“文物是凝固了的历史。”真是这样。这些出土的青铜器,虽然不少已经锈迹斑斑,但却无言地向我们诉说着已经远去了的那个时代,那时的生活状态和发展水平。所以我们后来的人们,把重要的历史文物视为国宝,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走出展览馆,文物工作人员又向我们讲述了一些隐藏在国宝背后的故事,就是历代爱国群众为保护国宝做出过贡献的一件件动人事迹。
原台湾巡抚刘铭传一家四代,保护传世铜器虢季子白盘的事迹就颇为动人。铜器虢季子白盘与散氏盘、毛公鼎并称西周三大青铜器。盘内底部有铭文111字,讲述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铭文语言洗练,字体端庄,是金文中的书家法本。这件国宝十九世纪在宝鸡出土后,几经周折为当时淮军将领刘铭传所得,让人鉴定为国宝,即运回自己的家乡--安徽肥西刘老圩,盖了一座盘亭,并作《盘亭小记》记叙此事。此后,达官贵人、文人名士得知后争相出重金购买,均被拒绝。刘铭传去世后,美、法、日等国商人更是闻风而来,纷纷开出高价,势在必得。刘的儿孙们不为所动,为避免强盗武力抢夺,只得又将国宝深埋地下。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刘铭传的曾孙刘肃曾才献给了国家,此时距刘铭传获宝时间已达89年。
经细询文物工作人员,现存馆藏的大多青铜重器,每件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护宝故事。如原国学馆馆长叶恭绰保护毛公鼎的故事,清代侍读学士的潘祖荫一家保护大盂鼎的故事,原故宫博物院的院长马衡保护散氏盘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2003年在眉县杨家村出土的一批国宝级青铜器,更是得益于五位农民的极力保护。当时王宁贤五位农民挖地时发现了这批窖藏文物,得知为国宝之后,就立即报告文物部门,经过清理共出土鼎、盘、盉、盂、壶、鬲、匜等27件大型青铜礼器,其形体之大、铭文之长、内容之重要、保存之完好,都极为罕见,被誉为本世纪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这五位护宝农民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受到了奖励。
这次参观,使我终身受益。我更加认识到中华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更加感到作为宝鸡人的自信与自豪;同时,也深切感受到我国历代群众法天敬祖的宽阔胸襟和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一腔情怀。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我们的祖国薪火相传,长盛不衰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