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好句子
倚栏轩 > 好文章 > 好的文章 > 正文

读王斌《六六年》有感

作者: 暗夜精灵2013/09/08好的文章

这本小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封面没有什么奇特,干净没有多余的花活。但是封页人物剪影图案上的红袖章上一个时代的标记“红小兵”几个字一看就知道是关于文革方面的小说。经验告诉我这样的小说往往有很高的可读性。当然,实际上从作者的微博上欣赏过他的多篇精彩文章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对于文革我们这代人很是陌生,了解最多的也仅仅是从电影方面知道些大概。当然,我家老爷子是从文革过来的“臭老九”,从他的嘴里也多少知道些文革那些非理性的荒唐愚蠢和人性的沉沦。什么红卫兵跳的“忠字舞”和其它的只属于哪个时代发明的表演在我家老爷子的嘴里我差点都没笑喷。但事后我不能理解这样的艺术。我觉得那是一种悲哀。在那样的年代里,军装、宽的军用皮带、红卫兵的袖章代表的是当代的时髦,其它的反而都是封资修一类的货色。但是读了王斌的小说我更深刻地体会到那其实是代表一种成分的象征,一种权利,一种少年对朦胧激荡岁月的使命感。然而也代表着六六年一整个时代纲常扫地和权利的失控而由此引发的时代悲剧。

小说整个清新、透彻,没有生涩难懂让人费解的文字游戏。这篇小说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是一个从经历过这场浩劫的成年人追忆自己的过去,从主人翁还是懵懂少年的眼里展示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又带有些许才成年人的视角。但更多的还是它是以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眼里展现这一切的。并没有像以往那些表现文革的作品那样声嘶力竭的呐喊、斗争、痛苦、争议…而是从本文的主人翁少年王若若的一个温馨的家庭开始慢慢叙述。包括少年接触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开始逐渐展开故事。故事里很自然穿插有很多人性关怀,让人和红卫兵造反派帮派暴力场面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

比如作者在第一个章节表现婷婷帮助少年王若若作弊目的是为了害怕王若若过不了父母那关,既没有给他抄袭过多的答案,只是个及格的分数。然而王若若当试卷拿下后给婷婷开了个玩笑,示意他没有及格,这段是描写婷婷纯洁善良一段“婷婷停止了对我的观察,低下了头。两只手无力地垂落了下来,他自己的那张考卷静静地摊在她的膝盖上,像是无人搭理的一张废纸。我听到了”啪嗒、啪嗒的声音。奇怪!我捉摸着这声音来自何处……我悄悄的斜了一眼,发现豆大的泪滴珠玉落盘似的顺着婷婷的眼角滴滴答答地滑落下来,我这才意识到我的玩笑可能开得有些过分了……她在落泪,显然,她感到了委屈。我听到她呜咽地说了一声:对不起!…

第二个章节从少年王若若的眼里看见了红卫兵凶悍无情的一面,和两位慈祥老人在这种情况下的互相扶持。然而在文章后面的描述中可以清楚的知道,那被批斗的老人却是善良人家,被批斗抄家不过是因为他们家以前是资本家,虽然他们的全部家产都无偿捐献给了伟大的祖国,他们是热爱祖国拥护毛主席的。就在他们被抄家的情况下红卫兵收走了他们养老的唯一一点积蓄他们也没有一丝毫对党的埋怨,只是默默的承受着这非人的煎熬。王若若不仅纳闷了甚至有了想哭的感觉,他们都是坏人?坏人不会长成这样子的,难道是自己错了,那些戴着高帽子的人真的是一群坏蛋?:那人低垂着脑袋,一副丧魂落魄的样子,脖子上挂着一双花布鞋,随着她身体的摇晃在胸前摆来摆去;左手拿着破铜锣,右手握着棒槌,走一步,机械地敲打一下,嘴里念经般喊到:我是资本家的小老婆,我是破鞋,我该死,我有罪……这时我听到一声可怕的呵斥:你敢抗拒?话音未落,一季响亮的耳光重重的掴上了她的脸,我见她的面孔随着巴掌的起落,甩了一下,再看时,脸上出现了一道道红色的手印。把它捡起来!一位佩戴红袖章的人撕声喊到…这时我见到旁边的一位同样白发苍苍戴着尖顶帽的老人,颤颤巍巍地走了过来,抖颤身子躬身从地上捡起了高帽,给这位被吓坏的老女人重新戴上。我注意到他们的目光在刹那有了一个对视,充满了处在无望中的人才会发出的深情和安慰。老人轻轻地拍了拍老女人的肩膀,似乎尽在不眼中了……很快,又一季响亮的巴掌飞到了老人的脸上,他的脸上霎时也出现一道醒目的红手印,眼中紧跟着涌现出一滴欲流未流的老泪,那顶尚未给老女人带好的尖顶帽又斜飞了出去,他被突如其来的巴掌打蒙了…不用你来管,让她自己捡,你想反抗吗?… 我看到了一个令我终生难忘的目光,那里面有慈祥和宽容的内容,她就像在打量一个自己的孩子般看了我一眼,这目光让我想起了姥姥注视我的目光,她又低下了头颅。敲了一下锣:我是……大破鞋…

在故事后面的章节中诸如此类的描写和精彩对白还有很多。红卫兵的暴力和人性的关怀穿插在一起让人感受深刻。老实说在这里作者高深的语言技巧和善于对各个空间的把握让人身临其境,不由得随着他的思路一步一步走下去。贯穿整个小说始终的还有一条不太明显的线索。那就是作者的爱情。小说在最开端便设下了伏笔。然后笔锋一转从追忆少年王若若那若有若无的懵懂感觉开始直到故事的结尾。当然尽管最后的结局是那么令人遗憾。

有很多的感受是我们现今无法感受的。感动也就在这些字里行间里。在那个造反有理的时代,大字报漫天飞舞,武斗遍地开花。王若若的杨老师在一夜之间就成了流氓,虽然少年顽皮任性并不喜欢严肃的杨老师,但得知杨老师死讯后还是犹如天塌地陷一般,犹如五雷轰顶的感觉。这是少年第一次面对一个曾经熟习的人的死亡。心灵上的震撼让他难以承受。他对自己在杨老师死前捉弄过老师而感到愧疚,特别是在同伴同学婷婷的提醒下,他是欲哭无泪。后来自己的母亲和婷婷的爸爸也成了走资派要交代反党问题,批斗游街关押牛棚劳动改造,受尽折磨。抄家也是因为母亲的关系受到牵连,这让少年的脆弱的心理更加无法接受这样残酷的现实。因为母亲一直都是少年心目中最强大的精神支柱。然而,母亲就这样倒下了。造反派这样对待自己的母亲让少年感到无奈,这是他那个年龄完全不能明白的。在故事的后来少年的父亲一个根红苗正部队军人也被批斗,少年赖以依靠的姥姥也被说成是土匪的老婆要外地下放接受劳动改造。少年的王若若却在不断遭受的打击中不断坚强起来。

少年最美好的记忆也跟吃食有关,在那个食物匮乏的年代,好的东西总是让人留念。王若若的好友陆小波家庭贫穷,平时连一根三分钱的冰棒也吃不到。更别说零花钱。在那样的年代这是一种奢侈。不是谁都可以享受到的。而少年的妈妈因为在机关工作可以时不时给他带回的大人舍不得吃的苹果和少许的零花钱。还有他喜欢的公园里买卖的酒酿汤圆,只因为红卫兵造反司令部说这个是投机倒把的行为必须要砸掉。而这对质朴的夫妻只是为了在城市里读书的孩子挣点生活费而已。“我的感觉被印证了,我终于在一片瓦砾碎石中,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坍塌的泥灶,泥土上还残留着烟熏火燎后的乌迹,在那个消失的日子里,叔叔阿姨就是用这个泥灶为我和陆小波煮了最后一碗热气腾腾的酒酿汤圆。我们吃得热火朝天……那一次,他们甚至没有要我们的钱,我开始感到一丝愧疚,感到了哀伤,也许,从此以后我们再也不可能见到他们了,还有那个香飘四溢的酒酿汤圆…

卖甘蔗的兄妹那种单纯、正义、明朗也让少年难忘,特别是亲眼目睹哥哥为了保护自己的饭碗,被造反派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血腥灭掉的场面……

保皇派和造反派之间明火执仗的斗争,杀红了眼,连旁边的无辜青年也不放过,差点被当场打死。还是少年的姐姐誓死守护才得以让这个青年血肉模糊重伤被送往医院,总算是保住了一条命。还有对面楼上有一个人上吊自杀了,据说原因是”里通外国“,这让少年彻底吓傻了,连话都说不出话来。这类的事接二连三的接踵而至……

少年的好友陆小波的哥哥和他女友的死让人唏嘘不已。红卫兵之间派别的斗争不仅涉及到亲情、爱情还有信仰,在这一切都无法解决的时候,他们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派别斗争白热化的时候,那些还是刚刚进入人生的青年祖国的希望和社会的中坚力量,死伤无数,连医院都不收治保皇派的人,救死扶伤的医院都成了摆设。军队也几乎瘫痪。而且路口都设有关口,为的是彻底打击,争夺政权……

在六六年这个如火如荼的年代里,作者在一个充满狂暴、血腥、恐惧、食品极度匮乏的年代和不乏温情里慢慢苏醒和成长。这种磨难和一些美好的事物将永远停留在他记忆的最深处使他无法忘怀。

读这样的小说让人畅快,这无疑是一部好的作品。它带给我们的是对历史的思索。值得我们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