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方宇调侃流行时尚的锋利语录
1. 和人的自恋一样,每个时代都对自己非常自恋。流行时尚,就正是这样的一种自恋情结。
2. 流行时尚是那些肤浅和鄙陋的东西企图赋予自己崇高地位的加冕仪式。但每个时尚在王位上都呆不了多久,很快就会有一个更新的时尚篡权取代了它。
3. 时髦的东西用不了多久就会丢人现眼,但是人们依然趋之若鹜。
4. 多数人认为时尚就等于高尚,姑且就假设时尚的东西在那个时候是高尚的,当过了那个时候,那个东西还高尚吗?高尚的东西是一种能够过时的东西吗?高尚的东西是一种过了一段时间就会变得丢人现眼的东西吗?
5. 拉长的字眼骑在曲调的后背上,发泄着混乱不堪的动物性思想,这就是很多流行歌曲的本质。
6. 很多流行的爱情歌曲,它们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对人们情欲的一种搔痒和挑逗,它们直接刺激到人们的性中心。在这些情歌当中,发情叫春是一类,无病呻吟是一类,还有一类是乞讨爱的乞丐之歌。总之,这些歌曲表达了人们低贱的情怀。
7. 越是高贵和有价值的事物就越是和我们人类的感官偏好相抵触。能够聆听巴赫的人是稀有的,而有些和发情叫春几乎没有什么两样的流行歌曲却很快能够让每个人都心领神会。
8. 多数流行音乐是一种我们内在粗俗情欲的调味品。轻音乐要微妙一些,它传达出一种稍微优雅一点的情调,但轻音乐仍然是比较表面和肤浅的。只有交响音乐才能直接渗透到我们的灵魂深处,并使我们的灵魂与音乐产生巨大的共振。
9. 高尚的艺术是神性的,它们源自于整个宇宙的智慧。而且艺术本身是一种非常精妙和细腻的东西,在艺术和音乐的长期熏陶之下,一个人的意识状态也会逐渐变得精微。所以,高雅的艺术和音乐有助于提升一个人的意识状态,使一个人的心灵趋向神圣,甚至可以说艺术和音乐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此,它们是生命意识进化的催化剂,艺术和音乐也是少数天才献给这个世界的礼物。相反,流俗的东西则完全出自于意欲和骚动,而任何出自于意欲的东西都是庸俗的、粗糙的,它会让一个人的意识趋于堕落,堕落到很粗糙的意识状态,甚至堕落到动物的无意识状态。整个宇宙都在朝着越来越有意识的方向进化,如果我们排斥高雅艺术,并且沉溺于时尚和流行歌曲那类庸俗的东西,那么我们的意识状态就会变得越来越低,这样我们就有悖于整个宇宙透过我们所作的努力。
10. 淡泊宁静之可贵就在于它是与动物性的骚动完全相反的一极,正如浮力和重力是相反的。动物性的骚动,无论在何时何处显现,都是俗。我们这个时代所极力推崇的很多貌似高雅的东西都只是身着华丽外衣的动物性骚动,它们的本质依然是俗,甚至比动物还俗。
11. 最粗俗的东西,穿上体面而高雅的新款外套之后,摇身一变便成了时尚。
12. 流行时尚是为了让人们能够体面地享受那些不怎么体面的东西所发明出来的创意。
13. 某些流行歌手的演唱会现场,那种排山倒海的气势,那种极度喧嚣的场面,就好像有什么真理或伟大的事物出现在那里一样。但真理和伟大的事物是一种能够引起人们狂热和喧嚣的东西吗?相反,真理一向是宁静的,它的力量是内在的,真理从来不需要这样虚张声势。
14. 鉴于我们大多数人庸俗不堪的本性,只有真正庸俗低下的东西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广为流行,畅通无阻。流行和时尚的东西就其内在本质而言几乎没有一样不是庸俗不堪的。
15. 大多数人骨子里真正喜爱的是庸俗低下之物,但公开而露骨地享受那些东西显然有失体面,所以很有必要对这些庸俗的东西进行崭新和雅致的包装,流行时尚正是这样一种设计。那就是为什么流行时尚刚一问世,很快就会得到公众的热烈响应和效仿,因为它本来就是众人的热烈渴求之物,现在又经过了精心包装,这样大家就可以堂堂正正地享用它。但是用不了多久,时尚之物就会褪去它美丽的外包装,露出它庸俗不堪的本来面目,这种难堪是所有那些曾经追随它的人不能不去面对的。于是人们又纷纷从里面撤离出来,就像犯罪分子迅速逃离现场那样,而且装出一副他们当初并不在现场的样子。
16. 时尚只不过是新款的粗俗鄙陋。正因为它是新款的,所以大家都假装没有把它认出来,利用这个空隙,人们就可以很尽情地享受于其中。
17. 要理解相对论那样深奥的科学需要你的智商,要领悟巴赫那类高贵的音乐需要你的敏感度,要体会老子道德经那种深邃的思想需要你的洞察力。但是要了解时尚和流行歌曲,其实也没什么好了解的,只要你有正常人的七情六欲就够了。
18. 时尚本质上就是对粗俗鄙陋的东西所做的永无休止的整容手术,以便于人们可以体面高雅地享受粗俗。这真是妙不可言。
19. 每个时代都被自己那个时期貌似高雅的流行元素充斥和笼罩着,与此同时,每个时代又总是与它自己最伟大的天才擦肩而过,这几乎已经成为一个惯例。
20. 时尚的特性和我们人性是多么相似!貌似体面高雅,内在则是粗俗鄙陋。而相似的东西总有一种不可思议的亲和力,那就是为什么时尚的东西总能够如此迅速地流传和蔓延。
21. 不曾流行的东西也不会过时。
22. 判断力在这个世界上已经隐退,流行时尚开始大行其道。
23. 那些纯粹而高贵的事物隶属于真理,它们不属于这个时间和空间的世界,它们是永恒的一部分。而任何属于时间的东西迟早会衰败和过时,所以,时髦和流行的东西很快就会变得不堪入目,而那些古老的作品却日久常新,永盛不衰。
24. 那些真正伟大而高贵的事物与这个世俗的世界几乎是绝缘的,它们在这个世界上出现就如同一颗钻石被投入沼泽当中,没有震荡,没有涟漪,甚至没有声音。相反,粗俗的东西却传导性能极佳,不费吹灰之力就迅速地流传和蔓延开来,并且能够在公众当中产生相当强烈的共鸣。
25. 时尚的可恶之处并不在于它的粗俗,而在于它的虚伪,纯粹的粗俗毕竟还有一种动物般的率真。而时尚的最可鄙之处在于本来是粗俗鄙陋的东西却硬要冒充体面高雅的东西,那就好像一个谬误硬要坐在真理的宝座上冒充自己是真理一样,这就变得令人难以忍受了。动物是粗俗率真的,但动物并不是庸俗的,当粗俗的东西也要附庸风雅,冒充高尚,那才是真正的庸俗。
26. 如果流行时尚被当作是一种高尚的东西,那么叫床的呻吟就可以和交响乐平起平坐了。
27. 人类身上的动物性习气,除了我们公认和熟知的那些以外,随波逐流也应该算是一种,也许很多人并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不管怎样,随波逐流肯定不是一种神性的品质。
28. 高尚和世俗从来都是势不两立的,就像古典音乐和流行歌曲之间一向都互不买账。只是高尚自己老早就已经趟过了世俗的河流,它对世俗了如指掌,所以高尚有足够的底气去轻蔑和鄙视世俗。而世俗自己却从来没有跨入过高尚的领地,它对高尚一无所知,也从来没有真正品尝过高尚的滋味。所以,出于一种自卑的心理,或者一种酸葡萄心理,世俗对高尚采取一种敌视和挖苦的态度就不难理解了,因为那是世俗的维护自尊之战。
29. 现在的时尚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宗教,一个没有教主而只有追随者的宗教。
30. 时尚总是与平庸、物欲和虚荣这三个要素密切相关,简言之,时尚就是平庸的物欲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虚荣心。
31. 真正高尚的事物就像恒星,它们固定在苍穹之上,散发着一种永恒的光芒。而时尚的东西就像流星,流星是不会自己发光的,它们只能借助与大气的摩擦发出短暂而耀眼的光亮,然后又很快坠入一片黑暗。尽管这样,人们似乎还是比较偏爱流星,这也许是因为流星与我们的生命更加相似的缘故吧。
32. 每个时代的大众都为自己那个时代的众多流星而喝彩欢呼。与此同时,每个时代中也总有少数的人,他们一直怀着崇敬之情静静地注视着那少数悬挂在遥远天际却照亮了所有时代的恒星。
33. 时尚的唯一使命似乎就是为了引发人们一时的关注,并且在人群中掀起一阵短暂的喧哗和骚动,它全部的生命都寓于它招摇过市的那几步路当中。
34. 流行时尚代表了那个时期公众的平均趣味,它不可能很高。它只是在公众一时的炒作和抬举下获得了一种暂时的高度,一旦人们厌倦了它,它马上就从那个高度上跌落。从根本上说,流行时尚从来就不具有像艺术那样的一种内在高度,否则,它就能够自己上升到天空中的某个高度,悬浮在那里,并且永远供后人仰望了。
35. 时尚也许已经达到了物质层面上的极致,但它并没有上升到精神和灵性的高度,否则它不可能拥有那么众多的追随者。这就是时尚和艺术的差距,而人们试图把时尚艺术化,或者把艺术时尚化。
36. 时尚和艺术的根本区别在于时尚只与人的意欲关联,而艺术与人内在的智慧和灵魂关联。而多数人只有意欲,少有智慧。这就是时尚能够流行而艺术永远无法大众化的主要原因。
37. 时尚是平庸的人所标榜的高雅之物,也是平庸之辈所能理解的高雅的极致。不过,和艺术的真正高雅相比,时尚连它的脚还没有摸到。
38. 流行和时髦的东西后来大都被证明是愚蠢的,但追逐时髦的人也有他们的聪明之处,他们都很明智地从一个即将过气的时尚中适时而退,再迁徙到一个新的时尚当中,就像候鸟一样。
39. 就时尚而言,其表面和形式的部分远远多于其实质和内容的部分,很多时尚甚至只有包装,没有内核,所以,时尚基本上是一个表现和展示的舞台。这与我们的人性是多么相似啊!
40. 有着清晰判断力的人从来不会盲目地追随那些所谓的时代潮流和流行时尚,追随时尚和潮流本身就是心智低下的象征。很多人心灵能力非常低下,他们无力去领略和品尝那些真正高尚和神圣的事物,因此就只好把时尚鼓吹成高尚的东西,并以此来装饰自己。只要稍有洞察力的人一眼就看穿了时尚的本质。
41. 那些平庸和低劣的事物之所以自我感觉还不错,它们之所以感觉和意识不到自己的平庸和低劣,那完全是因为它们还从来没有站在对立面的高度上审视过自己,否则它们就不会再那么执意地坚持自己了。如果一个人已经聆听过了世界上所有伟大而高贵的音乐,他就会非常清楚那些流行歌曲究竟都在表达些什么。
42. 当一个社会完全陶醉在时尚当中,那些真正高贵伟大的事物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人们甚至会怀疑那些东西是否真的存在过。如果天空长时间完全被乌云笼罩,人们会慢慢地认为那些云就是天空的全部,他们不相信云之上还有一片湛蓝纯净的天空存在着。
摘自张方宇《单独中的洞见》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