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那些事(3)
1951年1月29日,农历腊月二十二,是二琴和朝喜大婚的日子。虽然那个年代物资比较困乏,但王家在王徐氏的带领下,还是给这对小新人办了当时来说算是比较完美的婚礼。
满族人的婚礼是十分讲究的,首先是贴"喜"字,女方家贴单喜字,男方家贴双喜字,寓意娶到媳妇增添一口。迎亲的队伍午夜就出发了,一路上吹吹打打。新郎头戴缨帽,身着新衣,腰扎达荷带,披红戴花,由鼓乐相随,先拜谒祖墓、再拜见亲友,然后绕行街市,称为"亮轿".这一列整整齐齐的迎亲队伍看上去煞是壮观。满族的迎亲队伍也是很讲究的,满族娶亲想来讲究"亲迎",就是新郎亲自前往迎接新娘。迎亲队伍除新郎外,还有"伴郎",俗称"陪姑爷"一般用四人、六人或八人组成,必须是双数,两相对称的走在新郎的前前后后。新郎乘坐的轿围蓝布,名为"官轿",新娘乘坐的轿围彩凤或"八仙"图案,在轿顶上有木刻的"麒麟送子".有的还在轿的两侧装上透明镜。名为"彩轿".满族迎娶新娘时花轿不是用人抬的,而是用马拉的。花轿是在马车上扎成的。先固定好四框,然后用红绫子围上,上面也用红绫拉成翼状轿顶,轿门有红绫档帘。男家临发轿之前,先用小儿在喜房里打锣"压炕",迎亲仪仗队人数不等,先是双锣开道,后随两盏贴金喜字大红提灯,其后是两抬花轿,新娘的彩轿不能空着,要由1名不满12岁男童"压轿".
新娘这边也没闲着,婚礼前一日,就要做一些充分准备,最主要的是由新娘长辈和全村人给她进行梳妆打扮,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把脖子上带的锁解下来还给娘家人。生命伊始便挂在脖子上的吉祥锁,是父母对子女健康成长的祝福,如今要出嫁的女儿留下这锁又表达了女儿的恋恋不舍和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无限感激,同时解下这把锁,也标志着女孩子从此成人,预示着新生活的开始。女方家备置酒席宴请亲友,女方送亲的要喝"迎风酒".新娘则离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车行到离夫家不远处,便有一处预先借好的房子,供新妇陪亲暂住一宿,俗称"打下墅".这种风俗源于历史上多年征战,长年不归,满族姑娘赴军营完婚,需先在军营附近借房暂住,久而久之,便成一俗,现此俗已变,改为在女方家迎娶。
新郎到了新娘家或下墅,新郎不能立刻下马,要等小舅子来给新郎牵马,岳父上前给新郎揣压腰钱之后,新郎才能下马。岳父对新郎行抢见礼,新郎给岳父家有四根肋条的猪脊肉一块,然后新郎新娘交拜。礼拜后,岳父用盛宴招待新郎和迎亲的人们。新娘的哥哥率领送亲队伍去新郎家。新娘动身之前,走时还要带回一半猪脊肉,俗称"离娘肉". 新娘上轿时不许自己走,而是要由哥哥抱上轿,没有哥哥的,要由叔叔抱至迎亲车上,俗称"插车".
喜车必须在清晨赶回男家门口,送亲队伍到了新郎家,花轿到婆家门前,大门紧闭要圈牲(要杀新娘的锐气),新娘不能下车,只能在车中静候,俗称"练性".送亲太太叫门三声,迎亲太太左手拿金、右手拿银,助手拿镜子照轿。在新娘未下轿时,新郎要朝轿门帘轻轻射三箭。射箭的意思就是要驱赶邪气。弓、箭摆放在祭桌上,由司仪递与新郎。新郎弯弓搭箭,向天射一支司仪唱:"一射天狼",向地射一支司仪唱:"二射地妖"向轿前射一支司仪唱"三射红煞".射毕再由司仪接过。所用之箭无 ,以免发生意外。射箭反映出满族是一个射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还保留着这个古老的习俗。
新娘下轿,新娘的脚不能踏在泥土上,要红毡铺地,象征一生一路永远走鸿运。新妇在女陪亲人搀扶下,前后胸背铜镜,怀抱锡壶,脚踏马兀子(满族称方凳为马兀子)慢慢下车,门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司仪官"高喊:"红红火火跨火盆",新娘子在伴娘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跨过火盆,寓意将来的日子红红火火,俗称"过火避邪".脚踏红毡走到天地桌前,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新郎新娘双方交拜后就举行成婚仪式,由新婚夫妇到院子叩拜天地诸神,新郎家的长辈"全料人"端来红糖水,让新娘子喝下,意味着以后"嘴甜".把煮熟的鸡蛋,剥掉皮,给新娘子擦脸,意味着新娘子脸上今后不生麻子。
拜完天地不是先入"洞房",而是用红毡将一对新人引入事先在院中搭好的帐篷,新郎在前,到新娘进入帐篷前,新郎用箭杆或马鞭挑下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放在帐篷顶上,一桩称心如意的婚姻就这样上达天神了,叫做"揭盖头".新郎揭盖头后,抚一抚新娘的头,再摸摸自己的头,象征"结发夫妻",以示夫妇二人白头偕老。此时新郎新娘才能互相看到对方的模样。接着新娘跨过门前放置的马鞍走进帐篷,劝平安进门"之意。进了帐篷以后,新娘面向南坐在下面放着一把斧头的坐垫上,开始"坐福",俗称"坐帐"或"闷性儿".所谓"坐福"实际上是"坐斧",新人坐在上面,寓意坐享幸福。要一直坐到晚上才能下地,为了应付"坐帐"习俗,新娘前一天就不敢吃饭、不敢喝水,只能稍稍吃几个鸡蛋。这会儿,伴娘要用红色丝线将新娘脸上的汗毛绞去,谓之"开脸",同时开齐额发和鬓角,以标志此女已是成婚之人。并改梳戴钿子、插扁方的"旗头".在此时间,新郎要一直站在帐篷外守卫,不可离开,直到天黑为止。
夜幕降临,新娘的小姑和小叔拉新娘下床,出门看日光,新郎还是不能进入帐篷,而是要背着行李围着帐篷走,一边走一边向帐篷内新娘问:"留不留宿?"直到新娘回答:"留宿1新郎才可走进帐篷。可是新娘由于害羞而不吱声,这可害苦了新郎。参加婚礼的姑娘们会趁机隔着帐篷冒充新娘高喊:"不……留……1新郎只得继续走圈,直到闹得窘迫非常,满头大汗,焦急不安,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最后,新郎的兄嫂或族兄出面,新郎才得以解脱进入帐篷。新郎进入帐篷后,新婚夫妇还要来一场争抢竞赛,看谁能抢先坐在被子上,这预示着今后谁在家中占上风。"争坐被上"的场面是满有风趣的,新娘一改害羞扭捏,新郎也改腼腆拘谨,俩人在被上你推我挤,互不相让,不可开交,直到一方获胜或同时坐在被子上为止。引得宾客笑弯了腰。
入洞房谓之"合卺".伴娘和亲友们伴随新郎新娘进新房时,在洞房门口放一马鞍,马鞍上放两串铜钱,新郎先跨过去,然后新娘再跨过去。当新娘子跨过去之后,伴娘便随手拿起两串铜钱,给新娘子两个肩头各搭一串一进门。跨马鞍以示全家老小平安。亲友们要向新人身上抛撒五谷杂粮,取益寿延年之意。新娘入洞房,一小女孩子拿两面铜镜,对新娘照一下,然后把把铜镜挂在新娘的前胸后背。接着,别一小女孩递过两只锡壶,里面盛有米、钱等,壶口用红布扎着,伴娘接过宝瓶壶,给新娘子一个腋窝夹一个,新娘或抱在怀里或夹在腋窝,俗称"抱宝瓶",又 叫"抱保媒壶".夜幕降临,到了晚上由伴娘和样龙们在洞房的炕上插3支箭,婆母和全福人一起给新娘子重梳辫子,婆母和全福人分别坐在新娘两旁,各梳一个发簪就梳成了"两把头".梳妆后新夫妇由母亲引导拜见宾客和族人。男方家备酒席酬宾。酒宴以女家客人为尊,称之为"上新客".新郎与其父母要出面寒暄,新郎要敬酒谢亲。新郎新娘依桌向来宾敬酒拜席。饭后患,新娘要为郎家至亲"装烟"、点烟(火)。亲友须回赠"装烟钱".称做"拜席".
满族还有闹洞房的习俗,新郎平辈男女同新郎、新娘吃、闲、要笑。新人在洞房内要先喝"交杯酒",吃女家送来的煮饽饽(满语:饺子),谓之子孙饽饽。男方预备长寿面,夫妻对坐,由全福人、吉祥妈妈喂新郎新娘,边喂边说吉祥话:"吉祥如意"、"白头偕老"、"福寿双全"、"多子多孙"、"儿女满堂"等待。吉祥妈妈喂完煮饽饽又喂长寿面,围观的亲友还要有人用一语双关的话向新娘发问:"生不生?然后由迎亲婆代签:"生1其寓意是早生贵子。还有的吃用豆、肉、米做的饭,象征着家庭兴旺、家族兴旺。
满族人新房内的床铺也讲究,由父母子女俱全的"全福人"铺设。在被褥上撒上红枣、栗子、花生、桂圆等,象征"早生贵子".大枣和栗子表示早生贵子,花生则是希望新娘子日后生男又生女,生女又生男。被子中间还要放上一支如意或苹果,象征"平安如意",被褥铺好后,还要在新房内奏乐,参加婚礼的亲友们,欢天喜地的男女青年由一个或数人在新人面前唱起结婚喜歌。歌词可以临时"抓词",其大体意思都是:美丽的姑娘结婚了,祝愿你们白头偕老,生活美满幸福。满语称为"拉宝齐",谓之"响房".响房后点"长命灯".人们离开了圣洁的洞房,唯有一对年轻的伴侣,留在洞房。几盏长夜灯,象征着新人光明的前程。
翌晨新郎新娘要早早起床,梳洗完毕,本家嫂嫂抱着一捆非常整齐、红线绳捆绑的桃木杆(长约尺余,粗细均匀),交由新娘抱着出门,叫"抱柴(财)".以示不忘勤劳,下地干活之意。然后到厨房拜灶(社),由新郎带领新娘行三叩双礼。新郎磕头,新娘磕摸头(满礼:以手摸鬓)。然后回正堂分别拜见公婆、兄嫂、姑姐以及宗族中的其他长辈们,敬烟问安,谓之"分大斜。
婚后第七天早晨,新娘要在新郎的陪同下,去女方家探望父母,谓之"归宁",俗称"回门".回门之前,头天晚上要倒"宝瓶".此时新婚夫妇对坐炕上,以手拉衣服成兜状,由亲友家中一年长妇女将婚礼时新娘所抱"宝瓶"取来,向两个衣襟内左右各倒三下,接连三次,同时口念"一倒金、二倒银、三倒儿女一大群"为祝愿之词。倒毕,以瓶内原装之"金银米"熬粥,称"金银米粥",新婚夫妻食之。在时间上,回门必须带日头走,带日头回,不能起早贪晚。新郎要带上四盒礼品,以示对岳父岳母的敬重。
姑娘回门时,娘家只准姑爷住在西炕,别的客人一律不许住在西炕。姑娘和姑爷不能住在一起,满族认为新婚夫妇在娘家同房会使娘家家道衰落,男女间的事,女方总是吃亏,性行为不洁会亵渎神明。出于这各考虑,女家心理方面总有一点吃亏的感觉。娘家、婆家不是一个血统,娘家岂能为婆家提供供传宗接代的场所呢?假如真的使姑娘在娘家怀了孕,岂不将娘家的"人势""财势"带到婆家去了吗?娘家一定会因此而衰落的。所以绝对禁忌小俩口儿在娘家同房。
第八天返回,俗云"接七还八,两家都发",第九天返回,俗云"接七还九,两家都有".回门时,凡打下墅的,要回去看望房东,不打下墅的直接回娘家。
婚后满一个月时,新娘可以回娘家住上一个月,俗称"住对月 ",从娘家回来要给婆家每人带一又新布鞋。回门之后,婚后第九日为单九,十八日为双九,女家有人来夫家看视,名"瞧九".
总之,满族人办一回喜事,前三后五热闹十天,男欢女乐,住完对月,婚礼仪式才算结束。这些婚礼程序,随着社会的发展,扬弃了一些封建迷信成分,遂渐趋于简洁和实际。
朝喜和二琴两个尚在懵懂中的小孩,就这样在亲友的安排下和祝福声中稀里糊涂的成了亲。这一年朝喜15,二琴18.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