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好句子
倚栏轩 > 情感文章 > 心情短文 > 正文

选择与个性共舞,传承与创新齐飞

作者: 路惠民2013/07/21心情短文

又是一年夏到来,如同火热的夏天一样,如火如荼的学校招生工作全面铺开,面对表情各异的学校领导、孩子和家长,或茫然、或不知所属、或高兴、或恼怒……炎热的夏季使得失意者心浮气躁,苦恼多多;使得成功者手舞足蹈,欣喜若狂;……喜悦与痛楚同在,茫然与得意同时上演,各种激烈的竞争演绎出今天教育的真面目。

学校教育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优质的生源和优秀的师资力量,谁就会在教育的竞争中占得先机,继而形成良的循环,造就出一所又一所超级中学的存在。客观上讲,它挤压了其他中学发展的空间,使得教育的发展日趋倾斜,使得更多的贫困学生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机遇,使得更多的只有通过求学获得发展而变命运的农村子弟失上升通道被堵死。

基础教育目前面临着尴尬境地,出现了许多"怪圈",在种种因素的促使下,违背了教育规律的事情层出不穷,"盲目"择校、补课、形式多样的各类补课班、培训班,林林总总。显示就是教育部门和社会呼吁反对什么,什么反而最具生命力,而且是越是限制,大家越是拼命挤,形成一股难以扭转的社会需求力量。名目繁多的各种假期培训班、补习班,充斥在社会的角角落落,他们应运而生,占据了孩子的玩耍时间。庞大的教育需求,在某一区域还形成一种产业链,成为拉动某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手段,甚至有一部分人视其为无烟工厂。在他们的眼里,教育不再是培养人才,而是他们伴随名校而生的利益链和产业链。

仔细研究不难发现,许多名校得意支持其发展、状大的理由其实很简单,"满足老百姓的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和需求。"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成为一种消费需求,成为拉动低于经济发展的手段,导致的结果是:"农村学生涌向县城,县城的孩子涌向地级城市,地级城市的孩子涌向省会城市,省会城市的孩子涌向国外。"教育的生态平衡被扰乱。

生源的争夺战随之愈演愈烈。一方面,教育经费的拨付按生均经费拨付,当然学生人数越多,学校的经费越是充盈,办学的投入就能到位,办学条件容易得到改善、教师的福利和待遇就有可能得到大幅提高,就能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加盟。另一方面,优质的教育资源就能吸引优等学生,继而造就出一个又一个的名师,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名师群体,它们之间相得益彰,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与此同时,贫困人口面临种种高额的教育费用,无法也无条件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他们赖以上升的通道被死死的堵住;或者对之望而却步。失去了上升空间的贫困人口,他们的内心有了明显的缺失,无法回归自我,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失去了自我的人好似悬在半空之中,没有着落;他们既无法融入农村生活,又无法融入正常的城市生活,生活的理念和观点上的缺失,让他们无法为自己定位。

愈演愈烈的择校潮流,使得教育面临种种"坍塌".教材的编写不能接近农村孩子生活的实际,使他们很难找到学习与生活的相交面,生活实际与教材在某种程度上讲好似一种数学上的相切关系。

今天所谓的名校成功的法宝无非就是"老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帮。教辅名目繁多,大量的重复、反复练习和巩固提高。"这类学校学生学习的付出是超常的,教师的工作量也是超常的,师生的压力也是其他学校的师生难以想象的,我们对辛勤工作的教师和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命运的学生充满敬意。但不得不承认,这是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和创造性,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人才。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各类人才,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孩子可能不会按照父母设计好的线路成长,他们都是一个个生命的个体,存在着个性差异,尊重孩子的抉择,疏导和引导好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每个父母的夙愿,条条道路通罗马,干嘛非得逼着孩子,把孩子绑上应试教育的战车,冲入社会,卷入焦躁的洪流之中。让我们的孩子在选择与个性中共舞,在传承与创新中齐飞,引导、疏导孩子朝着适合自己的道路上行进,找回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