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好句子
倚栏轩 > 情感文章 > 亲情文章 > 正文

静静流淌在血脉中的爱

作者: 村野牧歌2013/06/15亲情文章

真的很想再给父亲端盆热水烫烫脚,剪剪指甲。真的很想再给父亲锤锤肩,揉揉背,给他那干燥的后背和脚面涂上一些甘油,滋养他的肌肤。真的好想再给父亲烧上一桌可口的饭菜,一家人烘云托月似的把他围在中间,自己就坐在他的身旁,看着他食欲大开,狼吞虎咽吃饭倍香的样子。饭后,再陪老人家下几盘象棋。真的更想和老父亲泡一壶热茶,点燃一支香烟,盘着腿坐在老屋的炕头上,中间放一张炕桌,脸对着脸的闲话世界大事,人生话题,家长里短。聊得累了,俩人一块溜进热炕头上温暖的被窝里,接着唠。然后伴着他轻微的鼻声入眠。

然而,所有这些很想,都成了生命中最奢侈的愿望。只能在梦境里实现,甚至,连梦皆无。

因为父亲悄然地走了,已经走了整整十多年的时间。十多年来,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每年的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和春节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同家人一起到城市马路的十字路口,朝着老家的方向,摆上一束鲜花,点燃一炷心香,默默的为他和母亲祈祷,祝福他们在天国里生活的安宁、幸福。或者,间隔三两年回老家一次,去给二老扫扫墓,添把土,以解思念之情。剩下的,也只能对着发黄的相册,默默在心里和他们对话了。

从小和父亲分居两地。只有在春节的时候才能见上父亲一面。在我的眼里,从来没有见到过父亲邹过一次眉头,从来没见过父亲和家人发过一次火。父亲的眼神里永远流动着深深爱恋的目光,脸上总是洋溢着满脸的微笑。难道父亲生活中,就没遇到过困难吗?好奇的童心,趋使我经常黏着年迈的奶奶讲父亲青少年时期的故事。

父亲八岁那年,华北地区发生特大旱灾,庄稼颗粒未收。为保护灾区儿童不被饿死。当地一位在蚌阜做督军的乡绅,下令收养家乡灾区的儿童。父亲为了给家里节省一点粮食,毅然报名。加入了去南方千里之外逃荒的儿童大军。父亲的爷爷,不忍心家里唯一的长孙去南方逃难,追出十里地,强拉硬拽,也未能挽留父亲逃荒的决心。据说南方发生了瘟疫,死了大批的逃难儿童。父亲侥幸躲过了那次生命中的劫难。

父亲从南方逃难回来后,在家呆了两年。为了全家人的生计,十二岁那年,只身一人又去了天津杨柳青学习打绳。十四岁改行,到天津聚福成包子铺学徒。三年学徒期满,然后,在师傅的支持下,由他挑头同几个师兄弟一起搭伙,自立门户,在天津开设了聚福成包子铺。后来,还开设了两家分店。生意红火。为家里购置了几十亩土地家业。一直到五十年代公私合营,成为国营饮食业的一名工人。五六年调入入山西太原工作,直到退休。

父亲虽说是个买饭的出身,但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经常地为家乡的地下共产党人进津活动和购买武器,提供食宿和经费。

一九六零年到一九六二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父亲一直惦记着家中妻儿老小的生计,为了在灾荒之年全家人不被饿死,三年中时常奔波在太原和家乡之间。千方百计的为家里弄些粮食和柴火。才使得家人安全度过了灾难。而他在一次回太原的途中,上车前,只吃了一元一碗的水煮茄子。坚持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因过度饥饿,几次昏倒在回程的车厢里。

父亲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小时候因为家里穷,他只读过三个月私塾。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一生的学习热情。父亲每年回家探亲,总要带回几本书,空闲时读。那时候,村里除了少得可怜的,破旧的几本小人书外,几乎没有什么读物。我很羡慕父亲,就向父亲提出了也要看书的要求。打那以后,父亲就把他读过的书每年捎回一两本来给我。在小学高年级和初高中阶段,我就陆续读完了《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东周列国志》,《李自成》等。虽然《三国演义》还是繁体竖版。读起来非常吃力,也未必全能读通、读懂,但,我心里明白,只要读书,总会受益。可想而知,这对一个只上过三个月学的父亲来说,读以上这些书,需要下多少功夫。直到到今天,每每看到书橱里摆放着,父亲曾经读过的那些书时。心里仍会感到父亲的温暖。

参加工作后,接触了许多父亲的朋友和同事。每每遇见他们,总要拉着我的手,谈起父亲正直,善良,厚道的品行。一九五六年,父亲服从国家分配,以经理的身份,带领他的十几名同事,从天津来到太原开设天津包子铺。当生意做的风声水起的时候,主动向上级推荐文化水平比他高,具有一定领导才能的年轻人,接替他的经理职务。一时在业内传为佳话。

文革期间,他的一个弟子,参加了造反派,有一天带领几十个人来饭店,揪斗走资派。双方剑拨弓张,眼看一场打砸抢的流血事件就要发生,父亲冒着生命危险,和被赶回农村老家的严重结果。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平息了这场恶性事件的发生。事情过后多年,这位师兄还说,那天要不是老爷子拼死拦阻,我恐怕还在监狱了呆着呢。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母亲过世的早,退休后的父亲,就成了天津,太原和老家三地的候鸟。在老家二哥家里住段时间,就去天津大哥家里呆些日子,然后再来太原。我们看着他老人家年龄一年比一年大了,就劝他不要来回的奔波了,就呆在一处算了,过节时我们回去看您。他总是说:你们都有自己的事做,都很忙,我现在是闲人,趁腿脚还利落,到处走走看看,开心。其实,我们心里很清楚:他还是放心不下身处三地的儿孙们。

父亲的身体状况一直很好。进入古稀之年后,心态更加平和,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早睡早起,清晨坚持锻炼。除了耳背以外,身体没有任何毛病。所以,无论住在谁家,我们都比较放心。

这一年,父亲在天津大哥家里过年。大年初一,我们电话拜年时,父亲还笑呵呵的说;我能吃能喝,身体很好,你们就放心吧。还十分开心的和他的孙子约定,等孩子放了暑假,就来太原一同游览晋祠。结果没过几天,到了正月初八,大哥就打电话过来说:父亲昨晚还好好的,今早起床时,突然发现自己不能下床了。我连夜坐车去了天津,来到父亲的床前:您身体感觉怎么样啊?父亲回答:感觉不是什么好病。我说:这是过节累着了,输点液过几天就没事了。

我们在天津几个大医院,给父亲做了全面的检查, 结论是:年岁大了,身体有轻微的脑栓。经过一个月时间的输液,按摩,下床锻炼。父亲的身体渐渐康复。病好了以后。父亲说村里的空气好,这样就又回到了乡下二哥的家里。在时常的电话问候中。得知父亲的身体康复如初,已经能够到五里地的外村赶集了,我们满心的欢喜。转眼又是一年。

春节来临。等孩子放了暑假,我们全家利用假期,提前给爷爷拜年。为了给老人一个惊喜。事先只通知了二哥。一踏进家门,儿子一声爷爷。父亲哎哎的答应着,脸上早已笑成了菊花。一边拉着儿子的手,一边说:你们走了一天的路,累了,先歇着,爷爷给我的宝贝孙子做饭去。今天就做你最爱吃的葱花脂油烙饼。我连忙说:您歇着吧。饭还是让我来做吧。他们天天吃你做的饭,今天给他们换换口味,我做!父亲说。为了不扫老人兴致。我连忙说,您烙饼,我做菜怎么样?父亲笑着答应说,那好吧。

就这样,父子一同下厨,不大的工夫一桌饭菜就做好了。全家人围在一起,说说笑笑的吃了起来。儿子低着头,吃得狼吞虎咽,还不忘讨好爷爷:嗯,好吃,好吃。爷爷做的葱油烙饼最香了!我抬起头,看着父亲。父亲静静地坐在中间,看着他的儿孙们,团聚在一起,愉快的就餐。脸上微笑依然,眼神里依然流露出深深的爱恋,如同父亲当年看我儿时吃饭的样子。透过父亲的眼神,我还读出了父亲心底的幸福与满足。

我们在家里住了十天。因太原还有些事情要办,就匆匆赶了回来。春节期间,和家里通过几次电话,二哥说:父亲一切很好,饭量正常。到了大年初十早上,二哥突然慌乱地打来电话:爸爸走了!昨晚,还好好的,晚饭吃了十几个饺子,和往常一样就早早睡下了,我和爸爸一块睡的。早晨醒来叫爸爸吃饭,叫了几声,没有言语,又轻轻推了推爸爸,还是没有动静。心里想,爸爸不会出事吧?结果用手一摸:已经没有了气息。

父亲就这样,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悄然离去了,终年:88岁。没有痛苦,没有悲伤,也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留给我们的就是他时常挂在脸上的微笑,和眼神里深深的爱恋。

跪在父母合葬的坟前,欲哭无泪。我在想:父亲和母亲一生聚少离多。母亲为这个家含辛茹苦的操劳一生,也守望了一生。由于母亲操劳过度,过早的离世,这无疑给父亲的心灵带来一次致命的打击。母亲去世后,父亲将父爱和母爱集于一身,全部奉献给了他的子孙后代。现在,儿女们都已成家立业,生活幸福美满,他与母亲的使命已经完成。父亲不愿让苦苦等待了他一生的母亲,在冰冷的地下一个人一直再孤独、寂寞的等待下去。不然父亲为什么会时常背着我们,偷偷的对着母亲的遗像发呆呢?所以,他悄无声息的到另一个世界同母亲团聚去了。作为他们的儿女,我自有默默的为二老祈祷:祝福他们在那边不再辛苦劳累,生活的安宁、幸福、愉快。

其实,父亲并没有走远。刚刚一岁半的小孙子,黑黑长长的眉毛,方圆型的脸上,长着一双笑眼。小家伙很招人喜欢,特别的爱笑。每当听到小不点铜铃般的笑声时,妻子就会拉着我说:你快看,你家孙子笑起来的样子跟爸爸在世时的脸型,眼睛、眉毛,以及笑的样子,一模一样。嗯,是很像,我说。父亲生前酷爱京剧频道,进入老年后。因为耳朵背了,听戏的时候,常把一只手放在耳朵傍边聚音,更神奇的是。小家伙,每当看到京剧频道,决不让换台,不仅看的津津有味,看到开心处,还一边笑,一边用手拽着耳朵。那个样子,活脱脱是父亲再生转世。这时,再看看妻子的样子。竟然会吃惊到目瞪口呆。我就对妻子说:发什么呆呀。宝贝的血液里,就静静流淌着父亲遗传的,爱的血脉。

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热爱家人和朋友。用微笑去面对世界,面对生活和人生。这就是父亲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