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好句子
倚栏轩 > 经典美文 > 生活随笔 > 正文

家乡的磨子山

作者: 文刀2013/06/12生活随笔

我的家乡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的东北部,东临兴和县,北依察右后旗,是三旗县接壤的三角地带。我家就住在这个三角区的山沟里,是典型的山沟村。村子前后都是大山(也属阴山山脉的连接部分),南山便是有名的磨子山。因山上没有顶子,平整的如一盘石磨,而且有一股泉眼,长年水流不断。有一个神话传说,说那里以前有几个商人路过此地,晚上在这里留宿,夜里睡觉的时候听到外面有马在跑的声音,于是就出去看一下,结果看到有一个金马驹在山顶拉磨,这些商人便起了歹心,想得到这个金马驹,结果等他们出去捉小马驹的时候,她已经跑了。这样,后人就把这座山叫做“磨子山”。

磨子山既非高耸入云,也无奇峰异石,但山上的简易圣堂在内蒙古天主教友们的心目中,它却是一座伟大而神圣的山。据传说,早在1905年6月的一天,天上奇怪地下起了雪。当时,在磨子山上有几个牧羊人看见一位身穿白色长衣的妇女,就不约而同地喊道:“是圣母!”于是,急忙跪下念经、祈祷。许久,那个白衣妇女徐徐上升不见了。几个牧羊人急忙跑回村里,可发现村里并没有下雪,他们就把所见的奇异景象告诉了天主教堂的神父。事后,比利时籍凤神父就决定在磨子山上建一座敬礼圣母的圣堂。此圣堂于1906年开始动工,经两年辛苦努力,一座长25米,宽8米的圣堂终于建成,并将山上的一眼小泉祝圣为圣泉,供教友取用。每年8月2日,成千上万来自不同教区的教友怀着同一心愿齐聚山上,同心赞颂敬礼圣母,这一天的活动也称作“瞻礼”。因此,磨子山就成了远近闻名的一座“圣山”。可惜,1958年“大跃进”时,圣堂被拆,砖石拉走修泉玉岭水库了。1980年,宗教活动得到了恢复,教友们又自发地去磨子山朝圣。尽管没有了圣堂,还是不减教友们敬礼圣母的热情,来此朝圣的人数每年递增。1985年,教友们在山上砌了一个石头祭台,以备每年朝圣日做弥撒。1997年,教区向外发出了求援信,最后集资20多万元在磨子山上重修祭台、围围墙、修水泉、整修道路,做了一系列的修缮工作。如今,听说磨子山一改往日的荒凉景象, 美丽的圣母山上,朝圣的人们越来越多,从全国各地(包括国外的教友们)慕名而来的朝圣者络绎不绝,她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四面八方的朝圣者。磨子山圣母爱她的子女们,凡是投奔到她台前的人都能得到她慈爱和大能的庇荫。在磨子山圣母的眷顾下, 许多来朝圣的教友们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圣母的恩典——罪人回头,病人痊愈,冷淡人变成了热心人……

说来也奇怪,在每年的这一天几乎是要下雨,说是圣母玛丽亚为这里洒下了圣水,滋润着这片圣土,山上因此水草丰美,牛羊成群,所有的牛羊都到这里饮水。这里的泉水清澈冰凉,无论多么炎热的天气,喝上几口,把牙齿都凉得生痛,咽到肚子里,保管你凉透全身,顿时热意全消。据说在8月2日朝圣那天经神父诵经后,将这泉水带回家,可治各种疑难杂症。而到了冬天,无论天气多么寒冷,这里的泉水虽然结冰,可从不封口,站在远处向磨子山望去,顺着泉水形成的冰河却热气腾腾,磨子山就像人一样在呼吸,呼出的蒸汽在磨子山上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我从小就爱到磨子山玩耍,看见父母不在家时,就把家里能吃的熟食带上,偷偷地与同村的小伙伴们跑出来,到磨子山一玩就是一整天。

磨子山除了长满青草之外,到处都有各种各样的野花竞相开放——有蓝个盈盈的马兰花、黄个灿灿的野山菊,红个彤彤的山丹丹花……我最喜欢的就是山丹丹花了,远远看见红色的花瓣,瘦小的身材,宛如看见一个妙龄窈窕的小姑娘,羞嗒嗒,娇滴滴,真是喜不自胜啊。于是就用备好的小铲子,小心翼翼地将她挖出来,用原来的泥土包好她那颗嫩嫩的犹如独头蒜一样的根子,再洒点水,生怕把她渴死。然后像抱着一个婴儿一样把她带回家,移植到自家的花池里细心照料,这样就可在自家里每年都能看到她那鲜艳照人的六个红色花瓣了。

由于山上的花较多,吸引了各种昆虫到花上飞舞,有色彩斑斓的蝴蝶,有各色各样的蜻蜓,有大小不一的蜜蜂……我们一会儿逮蝴蝶,一会儿抓蜜蜂,一群小孩子真是天真烂漫,活蹦乱跳,玩得快活极了。最有意思的是抓大马蜂,有的小孩不会抓,不小心让大马蜂的屁股给刺了眼睛或手指,不大功夫,被刺伤的部位就肿得像个大水泡,痛得嗷嗷直叫。而我还算是最机灵的了,抓大马蜂时把帽子摘下来,一下把大马蜂捂在帽子下面,然后慢慢地翻开,等把大马蜂的后背露出来时,用手指轻轻一捏,大马蜂就被抓住了。如果是为了吃蜜,只需把肚皮撕开,里面就露出一个黄色的小泡泡,那里面裹着黄色的蜂蜜,把它含在嘴里,用舌头一舔,泡泡就破了,蜜水顿时甜到心坎里,那感觉真有说不出的惬意和爽快啊!如果是为了玩耍,就把大马蜂的屁股用指甲掐住,等它的尾刺伸出来时,用另一个手的指甲掐住揪出来,就不会刺人了。这时,再用准备好的细线把它的一只腿拴住,让它飞起来,可细线却永远抓在我们手里,任它怎么使劲飞,都跑不出我们的手心。我们随着它来回乱跑,恨不能也像大马蜂一样飞到天上,在天空中享受一下飘飘然的感觉,那才是最开心不过了!就这样玩上几个小时,我们累得浑身无力了,这个大马蜂也飞不动了。可惜呀,好好的一个大马蜂就这样被我们给玩死了!

磨子山有石鸡子、半雉、百灵鸟、野鸽子等各种鸟类,我们在山上乱找一气,找到什么算什么。石鸡子的窝比较好找,窝大,下面用草垫着,一般藏在草丛中或石板下面,如果到草丛里找,还需拿根棍子把草拨开,才能慢慢找见。蛋就放在窝的上面,蛋皮上有许多棕色的小斑点,密密麻麻,很好看,一窝石鸡蛋最多时有二十多颗。而半雉窝就不好找了,不但藏在草丛里,而且蛋的上面还用干草盖着,十分隐避,一般没经验的人很难发现。有经验的人仔细一看,便知是半雉窝了,因为它盖的草再乱,也是有一定的规律,拨开草丛,只要里面的干草成堆,而且不是特别杂乱,你只要轻轻把草拨开,蛋就露出来了。蛋皮的颜色发淡蓝色,一般也有十几颗。不管是石鸡蛋,还是半雉蛋,只要能找到一窝,那可是一天最大的收获。在那个年代,家家的鸡蛋都舍不得吃,全卖了换成油盐酱醋了,只有小孩生病了才能吃上几颗。如果能找到一窝石鸡蛋或半雉蛋,那够全家人美餐一顿了(而大人是不会吃的,全留给了小孩子们吃)。我一想起那时吃鸟蛋的情景,现在再品品煮鸡蛋的味道,再也没有那时的香味和馋劲了!

磨子山也有黄鼠、野兔、蛇等小动物,我们一般爱逮黄鼠和野兔。黄鼠一般在清明过后逮,那时的黄鼠刚出土,没有吃草,全是吃洞里储存的粮食,比较肥。逮时,只需找到它的洞,稍挖几锹,洞光滑时,然后用水往洞里一灌,不一会儿,它就把头伸出水面。这时,我们早把手准备好了,只等它一探头,就把它的脖子从后面给掐住了,然后用另一只手顺着它的后背,抓住它的后腿,使劲一拉,就把它的脊椎拉断了,黄鼠登时就死了。把它在草上蹭一会儿,皮就干了。就这样,一天至少能逮十几只黄鼠,带回家把皮剥了,肠肚取出去,洗净煮熟,再用油一炸,真是一道难得的佳肴,与天鹅、鸽子享有同等的美誉。它的皮还能做衣服,那时队里的供销社还专门收购黄鼠皮,一张能卖1角钱。就冲这个,我们逮黄鼠的积极性可高了,每年都大量捕捉,一来皮子可卖钱,二来肉还能解馋,三来还为庄稼除了害,真可谓一举三得啊!抓野兔还得在冬天,通常在野兔的必经之路用网拦住,一群小孩将野兔从网的方向追赶,这样便把野兔用网套住了!一群小孩儿跑上去,却怎么也抓不住野兔,一时间乱作一团,有的互相把头碰了,有的扭了脚脖子……忙了大半天才把野兔按住,抓住耳朵,用木棍一打耳根,野兔很快就死了。这时,一群小孩子别提有多高兴了,头碰了,脚扭了也全然不顾了,只顾着笑得前仰后合!

蛇是我最怕的动物了,我们小孩子都知道有的蛇有毒,一旦被它咬伤,来不及治疗就没命了。我们到磨子山玩,如果遇见蛇,人少就躲开它;如果人多,就齐心协力,一顿乱石将它打死。记得有一次,我们一群小伙伴到磨子山上放牛,在一堆石头旁发现一条黑乌蛇,知道这是一种有毒蛇,怕咬伤牛,就派两个小孩将牛赶到一边,其他孩子人人都怀抱一堆小石头,像打仗一样,在我的一声令下,乱石像雨点一样向那条蛇砸去。可怜那条蛇,被石头砸得来回乱蹿,眼看就要被打死了。可就在这时,一个小孩对我大叫一声,“看后面,有蛇!”我回头一看,只见一条蛇站立起来了,个头足有一米多高,头一伸一伸,嘴里的黑芯一吐一吐,看样子是为了保护它的伙伴,想要对我攻击了。如果不是那个小伙伴喊了一声,我恐怕就被那条蛇咬了。我当时被吓得几乎真魂出壳了,头皮麻酥酥的,头发都感觉立起来了!我慌忙把石头一扔,大喊一声“快跑!”小伙伴们一听我的命令,撒腿就跑,找到各自的牛,迅速离开了那个是非之地。那天回家之后,我就病了,在炕上躺了足有三天才能下地。为此,我也没少挨父母的骂!打那儿以后,我一看见蛇就害怕得厉害,赶紧绕道而行,再也不敢打它了!

磨子山每天都许多牛羊,如果遇到羊群,我们还能听羊倌讲各种稀奇古怪的故事,什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了,什么《说聊斋》了,什么《新儿女英雄传》了,什么《隋唐演义》了……听得我们忘了回家。有时羊倌不给讲,我们还得为羊倌管理羊群,这样才能换回他给我们讲故事。可我们也有使坏的时候,有时口喝了,专门安排几个孩子把羊倌缠住,其余的孩子们都假装管羊群,背地里却偷挤山羊奶喝。尽管刚挤出来的山羊奶不干净,可口渴的小孩子们已顾不了那些,你几口,我几口,个个都感觉爽口极了。等喝得差不多了,再看看对方的脸,有的把羊奶挤了一脸,有的把羊粪糊在鼻子上了……唉,孩子们个个丑态百出,真是一群不知羞的小玩童啊!

磨子山还有许多值得我回忆的往事,那是我童年最开心的地方。那里留下了我数不清的脚印,留下了小伙伴们无尽的欢声笑语,在我大脑里铭刻了不可磨灭的美好记忆。到现在,我已离开家乡26年了,期间再也没有机会到磨子山上玩过。每每想起家乡时,我就不由得想起儿时到磨子山玩耍的一幕幕往事!唉,现在工作缠身,如果真有闲暇的时候,我一定要回到家乡的磨子山上去看看!

文刀于2013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