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过年
几场大雪飘过之后,年就悄悄地、越走越清晰的来了。
城市里车越来越多,匆匆的。商场里人流涌动,大包小包挂在行走的臂弯上。朋友们闲聊中少了几分淡定,说着说着就是归程。我家的大院里挂起了串串红灯笼,蕴酿着大节的气氛。老家的电话来了,妹一个劲地问,什么时候回啊。
要过年了,团圆。行走在路上的,和在家企盼的,因为这个年,都在一个情结上。只有在这时,我们才深深地感到她的温暖。
在中国人的节日里,农历过年最盛典。在炎黄子孙的心里,大年三十最温馨。
记得小时候,寄住在农村的伯伯家,每逢过年,虽贫困的村庄家家户户贴上了大红的对联,小孩子穿起花花绿绿的新衣裳。大雪纷飞中人们购买年货、打制年糕,忧虑的脸上终于有了笑容、劳累的身躯得以片刻的舒展。人生在这时才会稍稍善待自己,心中的苦痛慢慢逃离。
老家过年的时候,有很多很多的习俗。我记忆中最难忘的是三十早上吃天亮饭。就是在深夜里开始吃,慢慢到天亮。其意在越吃越天亮,来年家境越来越好。过年的前晚,大人们根本没睡,忙碌地做年饭,想抢个好早头好兆头。睡在温暖的床上,爷爷很早将我叫醒,听远远近近的鞭炮声,由稀疏到紧密,由一家到数家的合鸣,声波阵阵震动我的耳膜,摇撼整个灰暗色的村庄,像一种希望在渴望、在呐喊。千万家吃团圆饭的庄稼人,就在鞭炮声中举杯祈祝生活的殷实小日子和顺,全家大小团团圆圆。其味怡淡而甘淳、世俗但生动。过年的钟声,就像人们一年劳作的礼赞,是艰难岁月里如玛瑙般圆润的亮点。
岁月悄悄地走过,过年象一道道刻入记忆的年轮,留下很多美丽的印痕。
儿时三十晚炉火边美美的小吃,少年时父母逗人的压岁钱和奖品。成家后带着孩子围坐在父母边,吃年饭、看春晚、拉家常时一屋子的欢乐……
不知不觉,我们步入了中年,孩子渐渐长大,母亲白发如霜,家庭的支柱成了我们。
但现在的我们不再围着锅台转了,不再为做一桌丰盛年饭日夜操劳。
不管在哪里过年,大家忙乎的是与宾馆定房,预定特色餐馆,给孩子们准备好几台电脑,让一家人玩得尽兴。
时代在发展,过年的品质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啊。
驾车走在回老家的高速公路上,又想到九十年代回家过年的情景。那时我们拥挤在一个十多人的吉普车上,拖着各式各样在城里买的年货,早上从长沙出发,过两个轮渡口,要颠簸到晚上十一、二点才能回到我们的水泽之乡。如有大风雪,还会隔阻在路上,风餐露宿在车上过一晚。想想现在的一路坦途,三个小时就能到家。年货也不用买了,县城里什么都有。过年越来越轻松,回家的路走得也欢快了。
前几日看新闻,有方面估计,今年春运负载全国将有20亿人次。
物质越来越丰裕,过年的韵味渲染得越浓烈。飞机、火车、小车,带着那么多人的欢喜和渴望回家团圆,丰衣足食的民众越来越看重中国年。人性的温暖和关怀也越来越深入人们的心里。
过年成了物质丰裕中精神的享受,高节奏生活中片刻的休闲,一年里情感的温馨、亲情的滋补。
细细地品味过年,有如品味中国民众生活向前发展的历史,有如品味亲情流动的赞歌。